您好,欢迎进入云顶集团公司!

咨询服务热线

13755200998s

云顶集团公司一片“冰芯”向高原

发布时间:2024-01-19 10:11人气:

  云顶集团公司一片“冰芯”向高原2015年,阿里荒原深处的古里雅冰川,海拔6700米的无人区,此前已23年未有冰川学家涉足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即将前往。

  他是此次古里雅冰川中美等五国联合科考的野外执行队长,“开路”是他的首要任务,获取年龄最老的冰芯是他的终极目标。缺氧、强风、大雪、糟糕的路况……诸多未知,无一不在挑战着邬光剑身体与心理的极限。

  在此次联合科考中,邬光剑第一个进入古里雅无人区,最后一个撤离。他坚守在营地,守候着冰川,整整53天未曾离开。西昆仑山赠予了他们一份珍贵的“礼物”——青藏高原上厚度最大(309米)、年龄最老(老于末次冰期)的冰芯。

  20多年来,邬光剑从队员到队长,先后组织和参加了18次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工作,钻取冰芯总长度累计超过2700米。他用“冰芯”解读“亚洲水塔”的变化。2023年初,邬光剑被授予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称号。

  2001年,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的邬光剑来到仅有一街之隔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师从冰芯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开展博士后研究。从此,他由黄土粉尘研究跨入了青藏高原冰芯粉尘研究。

  冰芯中深藏古老青藏高原的诸多奥秘。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会随大气环流抵达冰川上空,沉降在冰雪表面,气候和环境信息被封存在厚厚的冰层之中,最终形成冰芯记录。

  古里雅冰川考察和冰芯钻取是邬光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野外经历。那是2015年8月,古里雅冰川中美等五国联合科考正式启动。

  “古里雅冰川是西昆仑山地区最大、最厚的一块冰川,因表面平坦、面积大,更多时候我们叫它冰帽,这里可能是‘老冰’所在地。”邬光剑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里的冰层极少受后期消融的影响,冰川流动对冰川层位的扰动也最弱,冰芯序列最完整。“最老的冰,可以完整反映冰川的发育历史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

  早在1991年至1992年时,姚檀栋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朗尼·汤姆森就在此进行过科学考察,获取了当时被认为是年龄最老的冰芯——距今几十万年。2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青藏高原上最老冰芯的年代是否有了新的认知?近期冰川环境又有哪些改变?

  苦寒的藏北,有着重重未知。作为野外执行队长,邬光剑担当“先锋”“打前站”,带领20名队员以及全部设备和物资从拉萨出发,用时3天到达了阿里首府狮泉河。短暂停留后,“先锋队”向阿里荒野腹地挺进,经过多日颠簸,穿越无人区,终于到达古里雅冰川脚下,在此建立营地。

  挑战才刚刚开始。首先要在冰川表面探路,选择打钻地点。尽管邬光剑有着10余年冰川考察经历,这一刻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凛冽寒风中,脚下是松软雪层,还有隐匿在厚厚积雪下的冰川裂隙,他们几人间隔3米,每人腰上系着安全绳,拴在一起以便及时拉住“入坑”的队友。几人深一脚、浅一脚,一边“修路”一边前进,直至找到合适的打钻地点云顶集团·(中国)官方网站,然后运输打钻设备,搭建帐篷,一刻不停歇。

  “冰川科考中有不确定性,必须先有人把路打开,做好前期工作,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保证后面大部队上来时安全、顺利地完成野外任务。”邬光剑说。

  “白天,太阳照射和人的活动使打钻帐篷内温度升高,冰可能融化,而钻机运转时必须保证冰处于冻结状态,否则融化后的再冻结过程很可能使钻头和钻筒冻结在钻孔中。帐篷内的温度要保持在零摄氏度之下。”钻取冰芯的深夜,发电机的轰鸣声盖住了帐篷外的七八级大风。

  邬光剑很少谈到野外科考的艰辛,但对“满载而归”时的幸福瞬间记忆深刻。“返程路上,看着大车上载满冰芯,这是最幸福的时刻,野外科考过程中的所有焦虑、烦恼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邬光剑称这是“护送”冰芯,必须由得力干将负责,而他几乎每次都殿后。

  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是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其中,约10万平方公里冰川是主要组成部分。邬光剑告诉《中国科学报》,春末和夏季,冰川会发生消融云顶集团·(中国)官方网站,为下游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和工业城市发展提供水源补给。但如果冰川消融过快,就会引起融水的改变,并可能导致冰崩等灾害的发生。

  为了观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冰芯是重要的分析手段。邬光剑通过分析冰芯记录,阐明了高海拔雪冰粉尘的理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获得了粉尘气候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揭示了青藏高原粉尘的来源、传输、演化历史与驱动因子,提高了人们对亚洲粉尘及其环境效应的认知水平。

  一路走来,邬光剑在青藏科学研究事业中砥砺成长,与诸多致力于青藏研究的科学家一起,为探索解决青藏高原国家战略需求背后的重大资源环境科技问题而奋斗。

  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零下23摄氏度的冰芯库,邬光剑只身着一件毛衣和工作服,手里拿着一根冰芯,平静自如地至少讲解了20分钟冰芯的来源和发现。

  “习惯了。”邬光剑淡淡一笑。从事冰川研究20多年,他平均每年在青藏高原上工作两个月,所经历的气温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2017年12月11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邬光剑担任科考分队队长前往阿里地区阿汝错流域进行冰川考察云顶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全球变暖使冰川变得更加不稳定,开始出现极难预测、破坏力极大的新型灾害——冰崩。认识冰崩发生的原因与机理,并实现冰崩预警,对科学研究和地方发展极为重要。

  12月15日,在经历了大风天气飞机航班“重启”、车陷入冰窟窿、车辆故障等意外之后,邬光剑一行人终于在当晚11点30分到达阿汝村,夜宿村委办公室,凌晨前往海拔6000多米的阿汝冰崩现场。对邬光剑来说,在野外晚睡早起已是习惯,住在没有炉火的房子里比帐篷强,一口热乎饭就能消解一路的寒冷饥饿。

  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邬光剑带领野外队完成了全部工作,在阿汝冰川上架设了地震仪监测阵列和冰面连续GPS等仪器,可全方位开展冰川内部断裂、表面流动速度、测厚、物质平衡等观测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邬光剑刚坐上车就瞄了一眼仪表盘上的温度计,已经零下29摄氏度了。“这是此次野外科考以来的最低温度。”

  这次考察应用冰川运动学和冰震学的新技术新手段,首次在青藏高原进行冰川运动的连续GPS观测和冰震的短周期地震仪监测,发现冰川运动速度在年内的变化不明显,夏季和冬季几乎相同。同时,地震仪监测到一次冰川冰震事件并得到确认。这些发现成为正式出版的阿汝冰崩科学考察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久乐多次在野外科考中与邬光剑同行。李久乐告诉《中国科学报》:“邬老师非常负责。每次选择打钻点都是较危险的任务,他总是走在最前面;遇到可能合适的地方,让我们原地等待,他先去探查,这样会比后面的队员消耗更多体力。”

  常年的野外科考,邬光剑的皮肤已经白不回来了。“爬山时一流汗,防晒霜就化了,脸就要接受来自太阳直射和冰雪反射的双倍阳光,邬老师的脸和嘴都晒脱皮了。”李久乐说。邬光剑每次回北京总是自嘲“从非洲回来的”。

  近年来,青藏高原科考的保障条件有了大幅改善,配备了专业登山装备,还聘请了有高山经验的专业厨师。尽管如此,邬光剑从未“放松”过。在大本营,邬光剑每天早晨第一个起床,陪着厨师做饭,关心每位队员的状态,查看营地安全情况,尽可能保证所有人吃好睡好。

  很多人曾问邬光剑:“做青藏高原研究,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你为什么能坚持?”邬光剑一开始并不知如何回答,后来想了想实话实说:“我就是做这个的,这就是工作。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职业道德吗!”

  “在青藏高原上,手机有时没有信号,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心情反而非常平静开阔。”邬光剑说,老一辈科学家的青藏科考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我会干到干不动的那天”。

  • 联系方式
  • 传 真:13755200998
  • 手 机:13755200998
  • 电 话:13755200998
  • 地 址:云顶集团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舜德乡屏峰村集镇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

13755200998

  •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3 云顶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554号-1">赣ICP备2020011554号-1
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13755200998